噪声的危害与预防

栏目: 职业健康 发布时间:2017-05-04

声音是人类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信息。但是,过多过强的声音却会影响人体的健康,给人类带来危害。这一类的声音我们称它为噪声。所谓噪声,广义上讲,就是人们不需要的声音,比如机器的轰鸣、繁忙吵闹的交通、高音喇叭等等,甚至美妙的音乐,在你不需要的时候也都可能变成为噪声。而在听力学领域,噪声一般指有可能导致听力损害的声音。

根据产生噪声来源的不同,噪声可分为:1.机械性噪声:是由于机械的撞击、摩擦、转动所产生的声音,如冲压、打磨、机加工、纺织机等,绝大部分生产性噪声属于这一类噪声。2.流体动力性噪声:是由于气体压力或体积的突然变化或流体流动所产生的声音,如空气压缩产生的高压风、高压水的喷射等所产生的声音。3.电磁性噪声:如变压器发出的声音。

生活中声音强度的划分:140分贝—喷气式飞机附近;130分贝—痛阈,声音使人耳感觉疼痛;120分贝—铆抢,大型球磨机等发出的声音;100分贝—织布机旁;90分贝 —拖拉机、重型卡车通过;80分贝 —公共汽车内部;60分贝 —人在相距1米距离的正常交谈;50分贝 —一般安静的办公室内;40分贝 —一般安静的室内;30分贝 —夜深人静的卧室内;10分贝 —悄悄耳语;0分贝  —听阈。

职业噪声广泛的存在于人们的工作过程和环境中,据国外调查统计,下列职业较易发生噪声损伤:铆工、锅炉工、蒸汽锤工、铲工、锻锤工、并配工、剪切工、钢窗工、洋铁工、镰刀工、锻冶工、锉工、铲刃工、起重工、放样工、轮印工、织布工、纺纱工、地铁工作人员、飞机驾驶员等。近年来,随着经济发展,人类暴露于噪声的机会和强度都大大增加了,同时出现了新的噪声性耳聋人群,如音响领域工作人员(售货员、音响师、乐师、鼓手、酒吧工作人员等)、经常佩戴耳机者等等。

噪声性听力损失的发生与噪声强度、接触噪声时间、噪声的频率及频谱以及个体差异等因素有关。噪声对听觉系统的影响不仅是与噪声的强度有关,同时也与噪声暴露时间的长短有关。噪声强度与暴露时间共同构成噪声暴露剂量,并决定对听觉系统影响的大小。80dB(A)以下的噪声,终生暴露不致引起听力损伤。从85 dB(A)起,随暴露年数增加,听力损伤越重。在不同噪声强度下听力损伤的临界暴露年限,即产生听力损伤的人数超过5%的暴露年限:在85 dB(A)时为20年,90dB(A)时为10年,95dB(A)为5年,100dB(A)以上均在5年之内。在高强度引起听力损伤所需时间的差异很大,有短至数日,也有长达数年,一般约为3~4个月。如果噪声强度相等,人耳对低频的耐受力比中频和高频者强。2000~4000Hz的声音最易导致耳蜗损害,窄带声或纯音比宽带声影响要大。另外,断续的噪声较持续者损伤性小,突然出现的噪声较逐渐开始者的危害性大,噪声伴震动对内耳的损害性比单纯噪声明显。人们对于噪声的敏感性差异也是存在的。噪声易感者约占人群5%,他们不仅在接触噪声后引起暂时性阈移与一般人比较非常明显,并且恢复也慢。年龄越大,噪声损伤越严重。患有感音性聋者易发生噪声性听力损失。一个原本有病的听觉器官受伤后也比正常者较难恢复。噪声性聋的发病快慢及病变轻重与个人防护也有密切的关系。

噪声可引起耳鸣、听力下降,听力改变可为暂时性或永久性。停止噪声刺激后,听力能恢复或部分恢复,称为暂时性阈移;经休息仍不能恢复或遗留下听力损伤的听阈改变叫永久性阈移。噪声引起的听力损伤多表现双侧对称性、渐进性的听力下降。早期是高频听力受损伤,对语言交流能力影响不明显,主观上并未感觉到听力障碍。随着接触噪声的时间延长,常在数年后表现出对低声谈话的听觉减弱,随之对普通谈话的听觉降低。此外,还可以出现头痛、头晕、烦躁、失眠、多梦、易疲倦、注意力减退、抑郁、血压升高、心动过缓或过速、呼吸快速等症状,长期暴露于噪声环境后还可能出现显著的平衡失调,有时可有类似梅尼埃病样现象发生,妨碍人正常的工作和生活,有害身心健康。

    噪声性耳聋的发生具有一定的隐匿性,不容易早期被人们所认识到。同时,噪声性耳聋属于感音神经性耳聋,一旦发生,则难以逆转,目前对噪声性耳聋尚缺乏有效的治疗方法,因而防止噪声性耳聋的发生就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。控制噪声源是最根本、最积极的降低噪声措施。可以从机器设备、工程建设、生产工艺等多方面采取措施,消除声源,降低声强,限制声音传播。目前新建厂房时必须考虑降噪措施。对噪声环境下作业工人进行就业前、在岗期间和离岗前体检,并在职业健康档案内建立听力记录,可及时发现噪声敏感者和早期听力损伤者。在噪声环境下作业人员,必须有个体的听力防护措施,包括配戴防声耳塞、耳罩或防声帽等,在噪声中长期用,可使其听觉器官损伤的发生和发展缓慢而轻微。